《表1 海南(海南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存一览表》

《表1 海南(海南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存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洋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表格引自“中国水下文化遗存概览(截至2016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年5月(内部资料);(2)由于年代重叠型遗址或文物点的存在,年代项有重复统计,故与遗址和文物点数量不做对应。

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丰富,伴随宋代以后航海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船舶长期往返于南海海域,受航海技术的局限和气候、风浪的影响,一些船只在南海沉没,海域留下了诸多沉船遗骸,也成为历代先民从事海洋活动所积淀下来的重要载体[1]。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的渔民及科考人员发现南海诸岛多处古代遗物,考古学者逐渐对南海诸岛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1974年3—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工作人员在甘泉岛做了考古试掘,发现了罐、碗、碟、盒等(图1)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考古遗存,出土器物多为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2]。截至2016年,海南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3个区域,已发现各类水下沉船遗址和文物点124处,其中西沙群岛有106处(表1),这对研究涉海人群的社会生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