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齐州吟稿》与其他曾巩知齐诗歌所见版本的篇次对比》

《表1《齐州吟稿》与其他曾巩知齐诗歌所见版本的篇次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齐州吟稿》与曾巩地方诗歌的存录方式》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横杠前为所在卷数,横杠后为卷内篇次。

从诗集的体例来看,元本系统共有诗歌八卷,卷一至卷五为古诗,卷六至卷八为律诗,分体颇为粗疏。西爽堂系统中的诗歌亦八卷,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至卷五为七言律诗,卷六为排律,卷七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八为歌行。也就是说,在分体意识上,西爽堂本比元本更加精细。如《奉和滁州九咏》组诗,整体见于元本卷二;但在西爽堂本中,《游琅琊山》《幽谷晚饮》见于卷一,其目录下小字注曰“《奉和滁州九咏》之一”,另七首见于卷二,其目录下亦有小字注:“内《游琅琊山》及《幽谷晚饮》编入一卷,五言古。”(1)如此为了确保体裁的同一性,而牺牲文本的结构性,所反映的是一种偏离作者意图而指示读者学习门径的编纂倾向。从这个角度来说,西爽堂本系统的祖本,其出现时间应晚于元本系统的祖本。故综合来看,《齐州吟稿》中的诗歌内容与篇次,很有可能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爽堂刻本(或其祖本)中誊袭而来,包括一系列新出现的疏失。这有利于我们对《吟稿》的成书年代作出更精确的判定,在此之余,也在《两宋名贤小集》的成书问题上,为已有的考证成果,提供一个新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