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RCG及TUFI涂层性能参数[38-40]》

《表4 RCG及TUFI涂层性能参数[38-40]》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ETB-8[35]瓦属于第三代刚性瓦,由美国A-mes中心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是在FRCI瓦的基础上改进衍生而来。一方面,在AETB瓦的研制过程中发现,用直径为2~4μm的硼酸硅铝纤维替代原有11μm的硼酸硅铝纤维,会使其与直径为1~3μm的石英纤维在制备过程中混合更为均匀,从而保证在相同硼酸硅铝纤维掺混量的基础上,瓦的强度及耐温性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AETB瓦还在基体中引入了2~4μm氧化铝纤维来对FRCI瓦中硼酸硅铝纤维进行部分替代,使体系内氧化硼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值,由于氧化铝纤维具有更高的耐温性,且氧化硼的含量得到进一步减少,使得瓦的耐温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但这种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瓦的力学强度(如表3所示)。与此同时,纤维种类与直径的调整虽然大幅提升了材料的耐温性和耐久性,但相比于大直径(11μm)硼酸硅铝纤维,小直径(2~4μm)纤维的使用对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需要结合实际使用需求对材料纤维种类及用量进行综合调整[36]。BRI-18[37]为波音公司于本世纪初研制,是由60%~80%的石英纤维与20%~40%的氧化铝纤维组成的二元纤维体系,采用0.1%-1%的含硼粉末(碳化硼等)作为烧结剂,同时使用少量碳化硅粉末作为抗辐射剂。相比于Ames中心研制的AETB瓦,BRI瓦采用B4C粉末作为烧结剂(高温产生氧化硼)来替代硅酸硼铝纤维,可实现体系中氧化硼含量的大幅降低,并达到良好的烧结效果,避免了大直径(11μm)硼酸硅铝纤维的使用。另外,通过优化纤维取向使大量纤维沿平面方向排布,进一步降低了厚度方向的固相传热,最终使得材料在具有与AETB瓦相似耐温性的同时具有更低的导热系数(见表3[33-37])。关于涂层的选择,第一代陶瓷瓦主要采用的是RCG涂层[38],第二代及第三代陶瓷瓦则逐渐采用增韧单层纤维隔热涂层(Toughened Uni-piece Fibrous,TUFI)。如表4所示[38-40],二者均具有高发射率组分,主要区别在于RCG涂层更为致密,但只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约0.3 mm),而TUFI涂层的沉积质量更高,颗粒尺寸更小,不同于RCG涂层附着于瓦体表面的沉积模式,TUFI涂层会渗入瓦基体内部约3mm厚,并由外及里形成密度逐渐减小的梯度分布结构(如图6[39]所示),这种融合结构会大幅提升瓦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当受到破坏性冲击时TUFI涂层处理后的瓦更倾向于形成凹坑而不是直接碎裂。如图7[39]所示,图中红框区域为采用TUFI涂层后的陶瓷瓦在轨道器飞行任务后的状态,相比于红框外的采用RCG涂层的陶瓷瓦,其表面状态良好,而其他陶瓷瓦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粒撞击损伤[39]。但是,由于航天飞机大面积使用的LI瓦与TUFI涂层匹配性不好[39],这种TUFI涂层+三代瓦的组合在航天飞机的应用范围较小。刚性陶瓷瓦具有轻质、耐温、隔热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等优势,但也存在易碎、装配工作量大、检修和维护周期长成本高、吸水后结冰易开裂脱落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后期航天飞机的使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其中,每次热防护层维护检修需要耗费近4万工时[41],大大延长了航天飞机的发射间隔,降低了任务执行效率[42]。涂层技术、自动化装配及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矛盾,使得刚性隔热瓦在后续一些高马赫数型号发展中仍然被沿用,如X-43A(3.66 m×1.53 m单次飞行,见图8[28,44])、X-51(7.26 m×0.58 m单次飞行,见图8)、X-38(7.3 m×3.8 m,项目终止)、X-37B(8.9m×4.3m重复飞行,见3.4节)等,但如表5所示,相关飞行器在尺寸上比航天飞机轨道器小很多,因而刚性隔热瓦系统的装配、维护问题并不如航天飞机突出[4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