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风蚀坑内风沙流通量特征》

《表4 风蚀坑内风沙流通量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发育阶段风蚀坑表面气流场与形态反馈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风沙流观测时段内,气象站参考风速平均为10.7 m/s,风向平均为324.6°,与坑体走向夹角约为8°,风速变异系数为0.15,风向稳定系数为7.80,表明观测时段内环境风况较为稳定。7组集沙仪得到的1 m高度内的风沙流结构如图8所示。由图8可见,风蚀坑底部、积沙体迎风坡侧及背风坡侧的输沙通量与高度并不是简单的曲线递减关系,而是形成“象鼻效应”[41]。其中,坑底的最大输沙通量在0.08 m高度处,积沙体迎风坡侧与背风坡侧的最大输沙通量均在0.04 m高度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其地表覆盖层砂粒、跃移砂粒与地表之间的碰撞近似弹性碰撞,其反弹的颗粒集中在这一层[42~44]。结合表4也可看出,在风蚀坑0~2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70%以上,部分位置0~20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量达到总输沙量的90%以上,而坑底部位由于跃移颗粒反弹高度较高,0~2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量仅占总量的62%,且相对其他部位坑底各高度层输沙量随高度的递减速率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