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景观多功能描述及计算方法》

《表1 景观多功能描述及计算方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多功能性演变——以苏州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承载功能、生产功能、栖息地功能、调节功能和信息功能为主导的景观功能分类框架被认为是景观功能分析工具应对景观规划中土地利用冲突问题的可行办法[29-30]。面对人类生活的保障基础(如居住、食物、水源)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负面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土壤流失),本文选取承载功能(居住承载)、生产功能(粮食供给)、栖息地功能(生境维持)、调节功能(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共计4类6种景观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表1)。具体而言,居住承载功能主要基于建设用地二级地类并结合乡镇人口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确定各二级地类的人口分配系数,进而在格网尺度获取居住承载指标[31-32];粮食供给功能主要基于分县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EVI(NDVI已被证明与作物产量有显著线性相关性[33])对耕地栅格数据进行修正,通过空间分配方式使粮食产量落实在栅格单元[34];土壤保持功能则通过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测算土壤侵蚀量而得。此外,In VEST模型工具的设计原则上是为国家或大尺度地区的结构和政策规划提供信息[35],因此生境维持、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利用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固碳、产水量模块进行估算。评估结果采用Min-Max归一化方法进行消除量纲处理,所有功能计算均以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因此计算涉及的其他过程数据均转换为30 m像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