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基准回归结果: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

《表3 基准回归结果: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削弱异方差问题对本文结果的影响,回归过程中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处理。表3即为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对方程(1)的估计结果。第(1)列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双向固定效应结果,可以看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试点城市比非试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高约3.57%。表3的第(2)列为加入控制变量和双向固定效应后的回归结果,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仍然保持不变,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讲,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约2.58%。对于该比重的提升,本文考虑为“组成效应”和“成本效应”在低碳政策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技术和组成效应被归纳为贸易政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路径(Copeland and Scott,1994;Grossman and Krueger,1991),这些路径在环境政策中同样存在,本文在此主要探讨组成效应。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政府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环保政策,大力倡导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产业,最直接的政策效果便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Gu and Wang,2018)。但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中间服务,制造业结构发展改变,中间服务品自然会随之变化,进而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此外,汪德华等(2007)曾指出,由于服务业规模一般较小,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很难快速起到效果,在以GDP为官员绩效考核的机制中,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是缺乏动力的。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不同,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对资源消耗较低且产生的环境污染较少,与制造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优势,从而分担了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过程对地方经济与就业的影响,在促进工业发展、环境优化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考核机制下,政府更倾向于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