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谢冰莹的小说创作:谢冰莹文论观及相关佚文》

《表1 谢冰莹的小说创作:谢冰莹文论观及相关佚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谢冰莹文论观及相关佚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反复地修改、构思、揣摩人物的情绪可以做到“通”,但一篇具有时代意义、能真正直达人灵魂深处的文章却不止于此。在《谈“通”与“好”》中谢冰莹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它要有丰富的内容、正确的思想,把指示人生的出路,寄托在一个或数个人物的身上。”[1]391947年,在《北方杂志》第2卷第1期刊载的《怎样写作?》中,她更进一步,把这种引导作用扩大到要替那些不幸的人群呐喊,替他们发泄心中的忧愁、悲惨、不幸。这种理念和宗旨几乎贯穿了她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以小说创作为例,见表1,1948年以前,谢冰莹更关注抗战题材,歌颂革命的流血牺牲,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冷酷;之后,她更关注身边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百态,替底层人民呐喊。虽然创作题材有所转变,但民族与民众的苦难始终是她笔下的焦点。她认为作家的修养与格局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谢冰莹历来不满有的作家脱离群众、脱离时代、一味沉浸在儿女情长与低俗趣味的漩涡中。对那些具有伟大人格与责任担当的作家,她亲之敬之,譬如罗曼·罗兰、莫泊桑、托尔斯泰、鲁迅等人;对那些格局狭小、关注私欲的作家,则往往不屑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