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12—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泰尔指数(T)变化趋势及区域分解贡献率》

《表3 2012—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泰尔指数(T)变化趋势及区域分解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30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从三大区域分组视角,计算2012—2018年全国及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以及贡献率(表3),分析全要素生产率σ收敛系数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2012—2018年全国及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存在σ收敛。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差异来看,2012—2018年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比重变动不稳定,但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格局。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致,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由60.791%上升至69.129%,而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由39.209%下降至30.871%。从全要素生产率在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分解贡献率来看,东部地区贡献率由2012年的30.374%下降至2015年的27.190%之后又快速上升,中部贡献率由2012年的10.224%下降至2014年的7.228%之后缓慢上升,但未超过2012年的值,对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贡献最小,西部地区贡献率则在2014年到达最高值后迅速下降至2018年的53.219%,但在样本期内对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贡献始终最大。东部贡献率较低与市场需求疲软和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约束相关,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显现出来,不断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且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东、中、西部各自差异贡献率大致都在2015年前后出现转折,主要原因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动了落后产业的淘汰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