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后向传播雷暴过程造成的灾害种类及其天气形势与物理场要素》

《表1 后向传播雷暴过程造成的灾害种类及其天气形势与物理场要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陕西后向传播雷暴统计特征与机理初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后向传播雷暴过程造成的灾害天气种类进行统计,主要为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表1研究出现单一灾害天气有39次过程,主要为短时强降水,出现两种灾害天气有7次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有超过17 m·s-1短时大风,出现三种灾害天气有2次过程,以冰雹为主、伴有短时强降水及短时大风,而且三种情况的天气形势与水汽输送条件之间也存在相同点和不同之处:(1)天气形势方面,三种情况相同点在于700 hPa或850hPa为西南气流或存在低空切变线,并且地面上有明显中尺度辐合线配合,有利于强对流天气上升发展,不同点在于仅出现强降水时灾害区域上空500 hPa处在低压槽前西南气流中,而出现短时大风或冰雹时灾害区域上空500 hPa处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冷平流中,地面有明显干线且T850-T500普遍超过30℃,高空低涡冷平流与低空切变线暖平流配合的天气形势为冰雹、短时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层结不稳定条件;(2)水汽输送方面,仅出现强降水情况中低层有来自南海或黄海的偏南偏东水汽输送[8~10 g·(hPa·s·cm)-1],为强降水提供持续充沛的水汽条件,而出现短时大风或冰雹时低层无明显水汽输送,仅在影响区域本地存在一定水汽条件(850 hPa比湿13~14 g·kg-1),并且受低空切变线影响水汽辐合明显[-8×10-7~-7×10-7g·(cm2·hPa·s)-1],有利于低层水汽输送到高层,但由于没有持续的水汽输送,因此该两类过程对流强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短,雨强达到10~15 mm·(10min)-1,出现冰雹或17 m·s-1以上短时大风;(3)出现冰雹过程中,高空湿球温度0℃和-20℃高度分别位于4.3 km和7.2 km左右,比陕西常见冰雹天气过程的0℃层高度(4 km)和-20℃层高度(7 km)偏高,但0℃和-20℃层厚度较小,有利于雹胚在过冷水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大生成大冰雹(许新田等,2010),而且由于0℃层较高导致部分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形成强降水,在强降水下降拖曳作用下产生了短时大风(朱平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