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表四: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7—879页;陈兰彬:《古巴华工调查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第3—158页。笔者根据上述资料中的459份口供整理制成。

大量的华工被拐骗出洋,因招揽华工的网络延伸至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招揽华工网络以澳门、厦门等地的猪仔馆为中心,以猪仔头为主要的招揽力量,兼以被“卖猪仔”所获银两吸引的普通民众为辅助力量,以对出洋做工的美化宣传作为支撑点。“据统计,在1973年,即澳门苦力贸易停闭前夕,仅葡萄牙、西班牙和秘鲁三国开设的猪仔馆就有300多家,靠苦力贸易为生的多达三、四万人之多”(1),在459份古巴华工口供中,出现了澳门的新发合猪仔馆、新财合猪仔馆、仁合猪仔馆以及意生猪仔馆等。猪仔头作为主要的招揽力量,用言语甚至是强行捆绑的方式将华工送入猪仔馆内。而除了猪仔头之外,当时的普通民众对“卖猪仔”所获得的银两也是有所了解的,有华工甚至是被自己的亲人所卖。福建泉州人张照,“在家种田,因与兄弟不合,卖我与猪仔馆”(2)。猪仔馆、猪仔头、兼以被“卖猪仔”的利润所吸引的普通民众共同构建了拐骗华工出洋的网络,使得大量的华工被诱、被拐、被骗至古巴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