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63年前各旗组建的乌兰牧骑及初建时规模》

《表1 1963年前各旗组建的乌兰牧骑及初建时规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乌兰牧骑:内蒙古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文化品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基础数据取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编:《乌兰牧骑之路———纪念乌兰牧骑建立四十周年(1957-199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3-111页。另据各旗志中关于乌兰牧骑的信息有所修正。

第一,试建、推广和巩固阶段(1957—1963年)。1957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工作组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乌兰察布盟和达茂旗等地进行基层文化建设试点调研,调研持续3个多月,达瓦敖斯尔、刘英男为试点小组组长,于春斋、图布新、张敏先后参加试点工作,由蒙汉各族文化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深入调研成为乌兰牧骑得以组建的关键。1957年5月27日,自治区文化局拟定“乌兰牧骑试点计划”和《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试点计划明确了试点目的、内容、时间、组织、工作步骤等细节,条例则规定了乌兰牧骑的性质、方针、任务、活动原则、基本活动方法、内部组织分工、经费来源、各项制度等。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宣告成立(2)。初建的乌兰牧骑有9名队员、2辆胶轮车、2块幕布、2顶帐篷、3盏煤油灯、4套服装、5件乐器、6匹马和播音设备、收音机、留声机各1台。队员均身兼数职一专多能,集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于一身,成为草原上最受群众欢迎的队伍之一。随后,有条件的旗也纷纷组队,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乌兰牧骑的报告》,红色文化工作队由此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建立起来。1959年10—12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在呼和浩特举行首期乌兰牧骑训练班,有15支乌兰牧骑的200余名队员受到培训[7]。1962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工作,要求各级文化部门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贯彻下去,以促进本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也为乌兰牧骑这一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文化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驱动力。到196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了30支乌兰牧骑[8]。1963年前各旗乌兰牧骑组队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