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三学校类博物馆一览:近代博物馆概念的再思考——兼论中国博物馆学先驱之思想》

《表三学校类博物馆一览:近代博物馆概念的再思考——兼论中国博物馆学先驱之思想》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博物馆概念的再思考——兼论中国博物馆学先驱之思想》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代中国学校类博物馆多以辅助大学专业教育为主,配合学科建设和教学。1935年,郑师许发文呼吁重视学校教育类博物馆建设,提出中等学校以上均应建学校博物馆以便利教学。他认为:“自儿童以至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均有设备博物馆的趋势,博物馆在学校上的地位将与图书馆相同。”[34]随着学校类博物馆的增多,学界开始关注此类博物馆的研究。费阱雨等按照对象的不同,将学校类博物馆分为:初等教育博物馆、中学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三类。其认为因对象不同,博物馆陈列也应该不同,如大学博物馆的陈列必须“暗示若干原理与原则,方为合理”[35]。荆三林则认为大学博物馆是含有教育意味的一个特殊的地方,与通俗博物馆不同,不仅表现在馆址选择上,与所属大学一致,由大学管理;同时在功能上必须紧密配合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师研究,如提供教学标本和研究资料等[36]。1936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通过了建议教育部指令各国立大学及著名私立大学,应酌量情形,设立博物或同类机关,以促进学术的提案[37]。遗憾的是,当时初建的学校类博物馆尽管意识到了社会责任,但是多数缺乏社会性,表现在藏品类别单一,陈列意识不强,多数学校类博物馆似文物仓库,将展品“堆积在一起,不能一一详观”,即使附以卡片,也仅限简单介绍物品名称、出处、材质、来源等信息[38],可利用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