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3 戏曲博物馆藏宝卷抄写时间跨度统计表》

《表格3 戏曲博物馆藏宝卷抄写时间跨度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版本类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车锡伦先生在《中国宝卷总目》中提到“清代的民间宝卷多为手抄本。江浙宣卷艺人使用的卷,多为师徒传抄;也有些是‘奉佛弟子’编写、抄录,或供个人读,或送宣卷人去‘宣扬’,如传世抄本《天仙宝卷》末署‘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尤轮香抄银录,送杨锦铭宣扬’。现存此类民间宝卷的抄本,最早的是清康熙二年(1663)黄友梅抄《猛将宝卷》,乾隆嘉庆抄本亦有发现,道光以后便多起来,最多的是同治、光绪及民国间的抄本,这同江浙宣卷逐渐发展的规模有关;由于艺人使用的抄本宝卷每次演唱都要翻阅,易于破损,年代久远的本子难以保存下来。清末及民国间江浙宣卷活动的商业性比较明显,宣卷艺人之间有竞争,所以他们的抄本宝卷一般不轻易示人。”[3]苏州宣卷的学徒大都是因为家中贫困或者为糊口而学艺,当然也有宣卷世家把子弟送去同行处学习的情况。在赵永清《宣卷艺人的生活》中提到:“金火根很穷,只读了一年私塾,十三岁那年,就跟本村的顾银生学宣卷。”[4]可见宣卷先生的从业门槛很低。很多宣卷艺人是在学艺过程中,通过抄写卷本来为自己今后的宣卷积累素材、巩固记忆,为正式的宣卷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这种师傅与徒弟交互式学习方式是中国社会底层比较传统的学艺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