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全域Moran's I指数及其统计检验》

《表2 全域Moran's I指数及其统计检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括号外为Moran's I指数,括号内为标准误。

基于上述分析,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与发生率呈现明显的集中连片特征。进一步对革命老区的贫困指标进行空间统计检验,并判断其是否存在“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采用全域Moran's I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进行检验分析。首先,采用全域自相关检验“空间贫困陷阱”的存在性,结果(见表2)显示:2011—2016年贫困人口(PP)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革命老区贫困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即可能表现为高贫困地区集聚或低贫困区集聚,基于前文分析,更倾向于高贫困区域集聚的解释。为进一步检验空间集聚的稳健性,本文还测算贫困发生率(PR)的全域Moran's I指数及其统计检验结果。PR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高于0.3,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表明革命老区空间贫困集聚特征非偶然性,即可能存在显著的“空间贫困陷阱”。尽管2011—2016年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及其发生率显著下降,脱贫成效十分显著,但贫困空间集聚的格局仍未得到有效改变,甚至加剧空间贫困集聚的进一步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