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76~1987年国际原油价格及全球消费量》

《表3 1976~1987年国际原油价格及全球消费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岩油革命与国际原油市场供给新格局》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文献[4];1976~1983Posted WTI Prices;1984~1987Spot WTI(Cushing)Prices

1979年第三大原油出口国伊朗爆发革命,1980年伊朗和第四大原油出口国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国际原油市场陷入恐慌,1980年国际原油价格创下38美元/桶新高,欧佩克国家尝到了高油价的巨大甜头,欧佩克误以为,凭着欧佩克的巨大操控能力,原油进口国对欧佩克原油的高度依赖,高油价时代来了。欧佩克从1983年开始不遗余力维持高油价,沙特阿拉伯从1981年的5.1亿t大幅减产到1982年的3.4亿t,1985年产量压缩到1.7亿t,比1981年降幅高达66.7%。欧佩克的原油产量从1979年的14.9亿t下降到1985年的7.8亿t,降幅高达47.7%,欧佩克占世界原油产量比重从1979年的46.1%下降到1985年的28.0%,创下欧佩克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世界原油消费量从1979年的31.1亿t快速下降为1983年的27.7亿t,降幅为11%。非欧佩克的原油产量从1979年的17.4亿t增长到1985年的20.1亿t(表2),增幅为15.5%。尽管欧佩克大幅减产,但世界原油消费量下降叠加非欧佩克原油产量上升,国际原油价格从1981年到1985年处于下滑态势(表3),而继续减产下去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岌岌可危。1982~1985年欧佩克减产保价失败的启示是:在高油价情形下,仅靠欧佩克减产保价,成功率较低;如果能有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原油出口国的配合,减产保价的成功率便大幅提高;一定的市场份额是维护油价的基础,可持续的油价上涨必须以稳定的市场份额作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