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晚清甲午战争前主要海防译著表》

《表一晚清甲午战争前主要海防译著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天津机器局为代表的一批官办机构基本完成了规模化、体系化的海防著作译介。可是,由于当时中国面临巨大的海防军事压力,引进先进武器技术以迅速提升海军战斗力成为那个时期最迫切的要求,这使得海防著作的译介重点始终放在了海军武器装备与实战训练等方面,对于海军军事思想、战略理论等方面的著作译介严重不足。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日记中提到:“初译书时,本欲作大类编书而英国所已有者虽印八次,然内有数卷太略,且近古所有新理新法多未列入,顾必查更大更新者始可翻译。后经中国大宪谕下,欲馆内特译紧要之书,顾作类编之意渐废,而所译者多零件新书”(郭嵩焘,1984:17)。考察这些译著类别就可以印证这一事实。例如,当时最重量级的理论著作之一李凤苞译介的《海战新义》,也只译出原著卷一和卷二的一部分,仅及原书的十分之一(皮明勇,1994:90),所介绍的海战思想理论难免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完整体系。由于从政府到军方对于西方海防军事学习偏重实用主义,没有对海防理论著作进行系统翻译与研究,更影响到将西方海防理论与我国海军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立适合中国海军特点的海防思想与战略。中国海军建设(续表)没有先进的军事思想的有效支撑,不能形成适合中国海军自身特点的军事理论体系,军事体制改革也只是器物上的引进与建制上的模仿,未能从本质上触及海军战斗力的提升,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海军与西方强国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晚清海洋强国梦最终破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