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55年至1965年采用同音替代简化的县级地名》

《表3 1955年至1965年采用同音替代简化的县级地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地名研究及地名学的发轫》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及《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等资料整理。

这类地名改动是本着汉字简化便于认读且语音相近的原则进行的,因为地名的字面意义直接表达了使用地名的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或反映某种基本事实,因此在地名用字上历史地出现了生僻、难读、难认的地名,尤其是实行汉字改革、汉字简化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但是,汉字众多的同音字为用大众化、口语化的字替代地名中的多音字、生僻字及笔画繁多字提供了可能与方便条件,尽管如此处理会带来字形及含义上的某种变化,但减少了异读,方便了使用和社会交际。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即出现了同音字替代而含义尽量接近甚或完全不同的地名。如定州“无极县,本汉毋极县……万岁通天元年(696),改‘毋’为‘无’”。1语音未发生变化,只是字面含义发生了变异。因此,同音替代为减少生僻繁难地名用字提供了地名识别的便利,达到了地名用字从众从简的目的;但因掩盖了地名命名的原本含义,故而给地名沿革研究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