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吊龙传承的第十一代、十二代传承谱系》

《表1 吊龙传承的第十一代、十二代传承谱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时代苗族吊龙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进入新时代后,老百姓对于文化需求也逐渐多样化,但是很多民族传统文化因此衰落。吊龙也同样如此。在访谈过程,我们看到了吊龙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传承人的谱系(如表1),一是传承人年龄偏大。目前掌握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村民会舞吊龙技艺的人数为0,有意愿学习的也很少;60后和70后出生的人群目前是舞吊龙技术掌握者和主力军,共有14人;二是吊龙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技术程度最高的环节,吊龙扎制传承人濒临失传。目前会扎制吊龙龙俱技艺的只有2位80岁以上的老人。吊龙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教,尤其是扎制技艺更是如此,由于自然规律,老艺人只会越来越少,年轻艺人又不肯学这门手艺,会导致吊龙扎制技术和吊龙技术的失传,甚至可以预见在若干年后,吊龙是否会消亡还不得而知;三是传承人文化程度偏低。从吊龙传承谱系中得知,传承人文化程度以中小学文化为主,缺乏高等文化教育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吊龙向“高大上”方向的发展;四是当今传承人来源地理位置单一。吊龙在城步县以前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但目前却只有下团村吊龙能够走出来,其他地方吊龙传承时有时无,组织松散,没有形成完整传承谱系,这对吊龙的普及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威胁。最后,吊龙的产业化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学习舞吊龙、扎制吊龙龙俱的经济效益低,不能以此为职业。丁志凡师傅现在带的几个徒弟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2岁。他们秉着对吊龙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自筹资金,出工出力,自己扎制吊龙,逢年过节到各地表演,勉强维持着“下团苗乡飞龙队”的生存。但从2013年以后,吊龙外出比赛和表演逐年减少,原因就是传承人年龄逐渐增大,已经舞不动吊龙,而年轻人“接班”的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艺人逐渐老去,传承人现状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