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深圳、上海和沈阳在各主要时期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表1 深圳、上海和沈阳在各主要时期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北新经济如何破局》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5),各地统计年鉴

把沈阳与上海进行比较最有意义。沈阳与上海都是计划经济的重镇,而上海在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工业基地,上海的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大,它在转型初期的负担与沈阳相比不相上下,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然而,当中央在1990年做出开发浦东的重大决策后,上海与沈阳开始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上海要发展的新经济结构,即金融、航运、贸易和物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基础很弱。当上海决定将自身打造成这四方面的国际中心之后,资本投入,既来自中央政府,更来自外资。中央对开发浦东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首先,给予了浦东开发十条政策,如15%的企业所得税、10年期两免三减半等财税金融优惠政策;[6]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给予了相关的支持政策。[7]中央对浦东开发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八五”“九五”期间,在“八五”时期,浦东先后从中央和银行获得资金217.5亿元人民币,“九五”期间则筹集到了200亿元人民币。[8]在浦东开发最初的五年,上海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每年以50.7%的速度增长(见表1)。外资大量涌入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技术和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而且还带来了国际上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在中央与外资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浦东开发的新动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这极大地帮助了上海解决原有的老问题。浦东的开发助推上海变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