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耕作方式下赤红壤的比表面积与平均孔径》

《表4 不同耕作方式下赤红壤的比表面积与平均孔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粉垄耕作对农田赤红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氮气吸脱附法对不同耕作处理赤红壤的比表面、孔结构及孔径分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表4为不同耕作处理后土样BET比表面积和气体吸附与解吸(BJH法)的平均孔径表。由表4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赤红壤的孔结构以微孔为主。耕作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微小差异;比表面积大小表现为粉垄耕作略大于其他耕作,平均孔径的大小也呈现类似的规律。土壤微形态的差异通过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测定分析,可看出,粉垄耕作下赤红壤的BET比表面积较CT20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较高的比表面积说明土壤存在大量的微孔和介孔[29];吸脱附平均孔径大小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进一步说明耕作方式能对黏土矿物土壤颗粒之间的孔隙分布产生影响。研究表明[30-31],土壤纳米级孔隙表面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养分在土壤颗粒上的吸脱附行为,与纳米孔隙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赤红壤对养分的吸附与解吸效应,进一步验证各耕作处理产生的化学反应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