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含地名的170篇课文的题材领域分布》

《表6 含地名的170篇课文的题材领域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首套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时间空间人物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地名的价值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地域性过强过于突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面向全国的通用性教材,语言要照顾到通用性、普遍性、规范性,这是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材对地方性有时还是加以特别的注意。对方言词要避而求通,要释难求易。课文中存在有不少方言词,有些在教材的编辑过程中就作了修改,如《小经理(三)》(六下第29课)的课后注解就说道:“‘小经理’是赵树理先生的作品。课文里的方言土语,根据各地教师意见,改了一些。”又如《秋收场上》(五下第9课),课后的两个注释都是对方言词语的解释:“‘木掀’,是北方农村常用的一种家具,用来扬起谷粒,让风吹去谷秕败叶。”“‘变工’,农忙时候,农民自由结合,互相帮助,以工换工,集体生产。这种劳动组织,在陕北叫‘变工’,有些地方叫‘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