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民国时期陶公山主要庙宇及相关信息一览表(表格信息来源:1935年《鄞县通志》1552页“舆地志卯编·庙社”)》

《表2 民国时期陶公山主要庙宇及相关信息一览表(表格信息来源:1935年《鄞县通志》1552页“舆地志卯编·庙社”)》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菩萨出殿”——宁波陶公山村落民间信仰仪式空间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种由里社演变而来的祭祀组织,通过信仰约束社会群体[11]150,有效控制了社区生活。每个村庄都拥有属于此地的民间神庙,村民通过周年仪式,与特定保护神之间建立起专属的祭祀与庇佑关系。以共同社庙信仰和祭祀特征的约定俗成的基层区划单位称为“境”[5],在基层村落中形成所谓的“庙界”,即社神“负责庇佑”的辖区。换句话说,每个村庄只会有一座“当境庙”[12]117。至民国时期,社庙已成为与学校、医院同样重要的民本设施,与地域、户口、村落组织密切关联,列入地方志记录的范畴(表2)。“庙界”与当时设立的行政区划“乡”相匹配,且延续至今。村庙所庇佑的社群,应承担的修缮劳务与捐赠费用被明确。各个信仰社区之间,界限清晰,权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