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消毒剂病毒灭活的CT值和紫外辐射剂量》

《表3 不同消毒剂病毒灭活的CT值和紫外辐射剂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饮用水厂病毒去除与控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本表根据美国环保署(USEPA)《Guidance Manual Disinfection Profiling and Benchmarking》和《Long Term 2Enhanced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Rule:Toolbox Guidance Manual》整理得出;针对肠道病毒,水温为1℃;紫外数据为通过腺病毒测试取得。

水中微生物的去除一般通过处理工艺的物理去除和后续消毒工艺的灭活来实现。USEPA评估了“混合-絮凝-沉淀-过滤”的常规处理工艺、“混合-絮凝-过滤”(直接过滤)、膜过滤等常见水处理工艺对病毒的去除情况,并发布了其认可的病毒去除率,如表2所示。处理工艺之后可能残留的病毒需通过控制后续的消毒工艺和保障足够的CT值来实现灭活。CT值为消毒剂有效浓度(即消毒剂余量)(C值,单位:mg/L)与有效接触时间(T值,单位:min)的乘积,与微生物种类、消毒剂类型和有效浓度、水温和pH等密切相关,如表3所示。针对现行的“混合-絮凝-沉淀-过滤”的常规处理工艺,当所有滤池滤后水混合后的浊度(95%保障率)低于0.3NTU时,USEPA认可的病毒去除率为2log(即99%),即常规处理工艺在去除浊度的同时可同步取得99%的病毒去除率。如果自由氯消毒的CT值为5.8mg/L·min(比如,0.5mg/L自由氯余量和11.6min的有效接触时间),病毒在消毒阶段的灭活率为2log(即99%)。在常规处理工艺去除与后续氯消毒灭活的综合作用下,病毒的总削减率为4log(即99.99%),达到USEPA去除标准。因此,如果常规处理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保证足够低的出水浊度并保障后续氯消毒效果,可取得理想的病毒风险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