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基本信息》

《表1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基本信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S,D,F,B和H分别对应少冰、多冰、富冰、饱冰和含土冰层等冻土类型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和工程活动的响应,2005年在青藏铁路沿线共布设了44个观测断面(编号:P1~P44),其中30个断面布设了天然测温孔。天然测温孔距离路基坡脚20~30 m,由于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大力提倡环保理念,天然场地基本上未受到工程的扰动。天然场地分布于中高山区、高平原、盆地及河谷等地形地貌区,海拔在4 423~5 080 m之间。天然场地基本信息见表1。天然测温孔深度为15~40 m,大多数为18 m。天然测温孔大部分在0~2 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0,20,40,80,120,160和200 cm深度上布设了温度探头,2 m以下每隔0.5 m布设一个温度探头。温度探头采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热敏电阻,其测量精度可达±0.05℃。采用澳大利亚Data Taker公司的DT500型自动数据采集仪记录及保存测温数据。数采仪放置在设备保护箱内。其中天然孔0~200 cm内的测温点采集频率为1次/小时,其他测温点均为1次/天。本文基于青藏铁路沿线30个天然场地2006—2015年的地温观测数据,对冻土上限变化和冻土地温变化进行了分析。在青藏铁路勘察、设计与施工中,以年平均地温-1.0℃作为高温与低温多年冻土的界限[20]。如此算来,30个观测场地中,9个场地位于低温多年冻土区,21个场地位于高温多年冻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