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各钻孔研究对比》

《表1 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各钻孔研究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圆满完成了10次北极地区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对白令海(Bering Sea)、楚科奇海(Chukchi Sea)、加拿大海盆(Canada Basin)、楚科奇海台(Chukchi Plateau)等北极海域开展了地质、海冰、海水和大气等因子的系统观测与调查。此外,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支持下,利用俄罗斯科考船在北冰洋西伯利亚海域实施联合科学考察,把调查海域进一步拓展到东西伯利亚海(East Siberian Sea)及附近海域。然而,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以东西伯利亚海为中心的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研究程度参差不一。东部的楚科奇海因位于北冰洋和太平洋交汇区,国内外均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样品采集、现场观测和科学研究,国内的海洋地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海台、大陆坡、海盆、北部陆架与北风脊区域,运用粒度、元素地球化学、冰筏碎屑(IRD)、有孔虫、介形虫、硅藻、氧碳同位素、碳酸盐、蛋白石(Opal)和有机碳(TOC)含量等多项古海洋学指标研究了第四纪以来的波弗特环流、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水团的强弱变化及古海冰等古海洋环境演化(表1);国外的相关研究则多集中在陆坡和陆架区域,运用碳酸盐、TOC、有孔虫、硅藻、孢粉、沟鞭藻等地球化学与微体古生物指标分析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海平面、海冰及温盐变化(表1)。而西部的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因主体位于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且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在东西伯利亚海,目前运用有孔虫、孢粉与介形类等微体古生物指标研究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及冰盖变化(表1);拉普捷夫海的研究则集中在陆架中东部及北部陆坡附近,运用粒度、IRD、有孔虫、硅藻、孢粉、沟鞭藻、碳同位素、TOC、IP25等古海洋学指标分析了早更新世以来拉普捷夫海的海平面、温盐及海冰等古海洋环境演变(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