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1990—2015年东海区海岸带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表7 1990—2015年东海区海岸带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海区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东海区海岸带1990—2015年6期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得到表7。农田景观斑块数量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6 819个增至2015年的8 369个;森林、草地和荒地3类景观波动下降,其余景观类型则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各种景观类型的分布有很大关系。农田斑块密度从1990年的0.123 1个·hm-2增至2015年的0.151 0个·hm-2,涨幅达到了22.66%,其主要原因是农田大多位于上海、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田景观面积不断减少,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不断增加;草地、湿地、荒地景观斑块密度均表现为1990—1995年减少,1995—2015年增加;森林和海域景观整体性较强,破碎度较低,因此斑块密度变化不大。森林和农田景观最大斑块指数均在3.1%~4.4%,整体性最好;其次是海域和水域,其中海域最大斑块指数为0.510 4%,但在2015年降到最低,表7中,除农田和森景观外,其他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均小于1%。可见,东海区海岸带整体景观类型的斑块较为破碎,最大斑块指数并不高。东海区海岸带的景观边界密度除农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外,其余景观类型的边界密度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农田景观边界密度增加最多,主要是由于农田多分布于沿海平原区,其城镇、工业、交通建设往往较集中,大幅增长的建设用地占用了农田,使得原先规则且连片的农田等景观类型趋于破碎化,导致边界密度大大增加。草地、湿地和海域景观斑块密度减少较多,而森林和荒地的边界密度变化较小。东海区海岸带农田和海域景观形态指数变化较大,分别从1990年的181.902 7和48.533 8增至2015年的209.614 0和64.029 7,其中农田景观形态指数变大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和交通设施面积不断扩展,大片的农田被占用,导致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海域景观形态指数发生较大变化的是在2010年以后的5 a间,因滩涂围垦加剧,导致海域面积大幅减少,在2015年海域面积降至最小。其余景观类型的形态指数变化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