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

《表1 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小麦Fhb1基因定位、克隆及其在抗赤霉病育种中利用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Fhb1基因克隆研究方面,Rawat等[37]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pore-forming toxin-like(PFT)基因,通过突变体分析、基因过表达以及基因沉默等研究,认为PFT基因是Fhb1的候选基因,该基因全长3 472bp,含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编码嵌合凝集素蛋白,赋予小麦赤霉病抗性。但是,朱展望等[35]对229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对PFT基因研究发现,部分高感赤霉病品种中也含有PFT基因;He等[38]也发现苏麦3的PFT基因在开花初期高表达,在禾谷镰刀菌处理后表达上调,推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赤霉病抗性受PFT基因的部分调控。关于PFT基因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以及PFT是Fhb1的候选基因存在争议。最近,Su等[39]和Li等[40]发现并克隆了1个富含组氨酸的钙结合蛋白基因(Ta HRC或His),该基因3’端752bp的缺失均会引起小麦赤霉病抗性增强,可解释抗性的20%~60%;但是,Su等[39]认为Ta HRC编码1个易感赤霉病的核蛋白,由于起始密码子的缺失导致Ta HRC无法表达,从而产生赤霉病抗性;Li等[40]认为His-R的3’端缺失导致赤霉病抗性单倍型产生,通过转化小麦和拟南芥证实,His-R单倍型增强了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其抗扩展能力提高了76%。他们对Fhb1基因抗性利用价值评价较为一致。Li等[41]分析了矮秆雄性不育系周麦16号BC2群体的农艺性状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不降低产量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将Fhb1抗性等位基因导入赤霉病感病品种来提高赤霉病抗性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