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未上浆碳纤维表面元素含量及O/C比值》

《表1 未上浆碳纤维表面元素含量及O/C比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强/高模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影响机制及界面相构筑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碳纤维的表面物理结构来源于原丝表面沟槽的遗传及其在预氧化、碳化和石墨化过程的保持[14],物理沟槽有利于树脂和纤维之间的机械锁合,而表面化学结构则是表面组成和表面处理的结果,表面活性官能团有利于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化学键合[15–16]。高强和高模碳纤维表面的石墨化结构和微晶尺寸是不同的,相比于高强碳纤维,高模碳纤维表面纳米微晶高度取向,石墨化程度更高。高强碳纤维(T700S、T800H)和高模碳纤维(BHM3、M40J)的表面形貌如图1所示[17–18],原始碳纤维表面均存在平行于纤维轴向的沟槽,涂覆上胶剂后纤维表面沟槽变浅。高强T700S和T800H碳纤维表面沟槽比较明显,数量和深度都超过高模BHM3和M40J碳纤维。表1[19–20]是XPS分析得到的未上浆碳纤维表面的元素含量。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以–OH为主,–C=O和–COOH基团较少,可用O/C值(即氧含量与碳含量的比值)来表示碳纤维表面化学活性。高强T700S和T800H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含量稍大于高模BHM3和M40J碳纤维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