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齐哈玛网状河段典型河岸柱状剖面位置及特征Tab.2 Lo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umnar sections on channel banks in

《表2 齐哈玛网状河段典型河岸柱状剖面位置及特征Tab.2 Lo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umnar sections on channel banks in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90年以来黄河第一湾齐哈玛河段砾质网状河的演变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01-2013年间,主流线随着弯道的扩展继续向右迁移。在此期间河间湿地S1北侧已受到侵蚀,而与河间岛屿D1合并的西北侧则继续因侵蚀而后退。同时,河间岛屿D2也发生了迎水端侵蚀与背水端淤积的现象。与前一时间段不同,其背水端的淤积面积远大于迎水端的侵蚀面积,整体只有顶部受到了少量的侵蚀,而尾部却向西南方向延长了约200 m,同时河间湿地S2东南部也发生了淤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表2),位置QP26处右岸河间地河岸高2 m,上部是1 m的泥质层,下部是1 m的砾石层,由此推断河间湿地S2东南部在10多年的时间里淤积厚度达1 m。此外,在河间湿地S2与河间岛屿D2之间,新增加了一个河间岛屿D3,可见D2与S2之间的汊道在2001-2013年间以淤积作用为主。观察发现(表2),主河道右侧地势相对较高,在QP27上游有砾石滩,并向上延伸;而在观察点QP28处发现河间湿地S2有大量树木倒下,主河道右岸冲刷后退。推断是主流线右摆的过程中,此处是一个分汊节点,水流向右分流加强,使得QP28处的右岸受到侵蚀形成深槽,而下游汊道地形较高,又阻碍了水沙的向下输移,因雍水作用向上游逐渐淤积。同时,雍水作用使得河间岛屿D3下游汊道的水流减弱,从而也造成了QP26处两岸的淤积。在主流线的左边,新出现了3个河间岛屿D4、D5和D6,主流线的右摆也造成了左侧的淤积,主河道的发育更加成熟。此外,在2013-2016年间,主流线虽然向右发生了明显的迁移,但是其河间湿地边界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短期内主流线的变迁很难造成河岸的明显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