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指标体系说明:协同学视角下的村域贫困风险耐受度诊断——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

《表1 指标体系说明:协同学视角下的村域贫困风险耐受度诊断——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协同学视角下的村域贫困风险耐受度诊断——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协同学理论,系统变化源于内部要素最初的涨落状态,在临界值时,某些涨落效应被放大,从而形成贫困风险。贫困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量化系统的涨落情形。本文基于上述思路及现有数据资料,参考以往成果[40,41],构建贫困风险耐受指标体系。其中,地形起伏度、地面坡度和年均降水量反映贫困村的自然环境基础,以上指标短时间内难以产生突变,其变化过程和速度具备长期性,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自然灾害事件易发,因此不适于进行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42],即原生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距主要干道距离、距镇政府距离及道路密度,反映了贫困村区位交通条件。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复合系统,即使原生条件相似的地方,因农业生产资料不同,其发展轨迹与速度也会出现较大差别。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与合作社数目等3个指标,分别用以度量贫困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资源。此外,完善的生活保障机制,可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故本文选取外出务工人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危房占比、扶贫搬迁安置点个数,分别代表农民就业、收入和住房条件等生活保障水平(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