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结果:农户地理视角下的青海藏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研究——以青海共和的两个藏族村为例》

《回归结果:农户地理视角下的青海藏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研究——以青海共和的两个藏族村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户地理视角下的青海藏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研究——以青海共和的两个藏族村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6.户主年龄、户主教育水平、家庭成员是否全部都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家庭25岁以上60岁以下单身人口数量这四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户主年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不是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户主的教育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不能排除教育水平对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原因在于调研对象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95%,并且户主的教育水平和宗教信仰有线性关系。因为教育水平越高表明贫困户的生计基础越扎实,能够比较顺利地融入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活动中,从而逐渐形成与市场经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通过发展经济走上富裕之路,摆脱贫困文化的影响和宗教信仰的负面影响。家庭成员是否全部都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在于两个样本村都是藏族村,所有村民都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所以这个变量成了常量,从而被剔除出模型。但是不能排除宗教信仰对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事实上,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藏传佛教是一种出世哲学,它轻视世俗生活的意义,极力强化佛国天堂的价值存在,认为今世的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途”,而美好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归宿”,要度过这短暂的人生“旅途”进入美好的“来世”,就必须忍辱负重。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来广大藏族群众很少考虑今世的幸福,而陶醉于对“来世”的幻想和企盼中[28]。他们认为这辈子受的苦是在为上辈子做的错事赎罪,藏传佛教消极的一面作为一种对贫穷适应的传统文化长期存在,深刻影响着信教群众的思想,行动上表现出来就是对贫穷的适应和与世无争。家庭25岁以上60岁以下单身人口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不代表其对贫困户的脱贫意愿没有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我们对贫困户的走访发现,经济的发展动力与家庭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拥有大量单亲家庭的社会与一个有少量单亲家庭的社会相比,其经济要更加有活力[29],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源于大龄单身或者离异,使得对发展家庭经济的动力不足,或许需要通过专门针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