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可持续减贫地理资本指标体系》

《表1 可持续减贫地理资本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发展地理学通过尺度评价监测减贫与发展的综合效应。世界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全球开展的减贫项目中,不仅设计了不同时期的贫困线,同时借鉴了发展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地理要素赋予资本属性,从经济劣势、社会和政治劣势、生态劣势等方面分析不同尺度贫困的地理资本陷阱,以此综合评判减贫成效。借鉴世界银行和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经验,除了运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标准进行适时监控外,在相对贫困贯穿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县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个基本单元,尺度政治在宏观的社会政治行为和微观的社会运动之间的结合部,以及区域平衡充分和协调发展的纽带,必须综合评价监测县级尺度的减贫与发展质量。为此,根据中国减贫转向及可持续减贫的现势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将县域贫困的地理要素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5个维度[16,37],减贫的尺度重构则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地理资本的空间组合过程和格局[4,12],过程和格局及其耦合水平则反映了减贫效果。按照可获得性、全面和不重复性、动态性和可监测性等原则,通过3轮咨询专家意见筛选最终确定以县域为单元的地理资本体系(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