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秦始皇陵遗址区村庄聚落物质环境转变特征》

《表1 秦始皇陵遗址区村庄聚落物质环境转变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资本循环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秦始皇陵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秦始皇陵大遗址区最初是典型的关中农业生产区,村庄聚落是纯粹的生活性空间。由于旅游开发导致村庄聚落空间演变为3种类型(表1)。(1)王俭村、下和村属于第一种类型。20世纪70年代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征用王俭村、下和村7 hm2耕地,此后伴随考古发掘与旅游发展,又多次征用村庄耕地。耕地减少造成农业生产回报降低,产生剩余劳动力,居民开始从事旅游纪念品制售,大量文物复制厂出现在聚落周边,聚落空间作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场所存在,是第一次资本循环阶段。90年代起兵马俑游客激增,居民出资改造农宅用以经营餐饮住宿、农家乐,村集体陆续修建摊位、市场、戏台、停车场等设施以适应旅游发展。村庄资本投入环境建设,以利于旅游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是第二次资本循环阶段。当前王俭村、下和村有集体性质摊位220处(已拆除)、戏台1处(已拆除)、停车场6处、商铺2900 m2。(2)杨家村、毛家村、秦陵村属第二种类型,这些村庄邻近旅游公路,以临潼石榴为基础的果品加工企业在道路沿线聚集,村庄承担果品加工生产职能,是第一次资本循环阶段。2006年秦唐大道通车后,村庄资本投入堆场、停车场、道路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吸纳物流、包装、批发商来村投资,体现第二次资本循环特征。(3)既远离博物馆又远离旅游路的鱼池村、孙马村、上陈村维持原有粮食种植生产方式不变,村庄聚落也未发生较大转变(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