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天水地区樊家城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特征及文化遗址数量》

《表3 天水地区樊家城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特征及文化遗址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天水樊家城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及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资料主要来自文献[14]。

黄土夹层Lx(6 000~5 000 a B.P.),其磁化率、黏粒、细粉砂同时呈现谷值(图3、表2),其数值明显低于上下相邻的古土壤层,而砂粒含量出现峰值区,显著高于相邻古土壤层,指示该时期气候出现冷干化趋势,这种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恶化事件在甘肃通渭四家庙剖面、平凉大寨剖面和天水北道黄土剖面中均有记录[27-29]。该时期的气候恶化必然导致动植物资源较前期减少,相对匮乏的物质资源难以满足先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本期初期反而刺激先民创造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仰韶文化在气候干冷化趋势下依然获得了发展和扩展,促使仰韶中期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考古资料表明,该期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后期灰陶数量有所增加;出土黍、栗、油菜籽等多种作物;且发现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址[30-32]。表3数据也显示该期文化遗址数量较前期明显增多,野外采样时该层位也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红色陶片(6 000~5 000 a B.P.),这些都进一步佐证了当时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较大,定居农业文明得到发展,而农业的快速发展又导致了仰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阶段后期气候资源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人类自身抵御自然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了仰韶晚期文化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