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传统训诂学的三大类三十一个理论名称类属总表》

《表1 传统训诂学的三大类三十一个理论名称类属总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当前各家对训诂学的学科体系理解不一。冯蒸(2018)认为中国台湾地区著名音韵与训诂学家董同龢先生提出的传统训诂学是由“古籍训解+古语字义”两部分组成的体系最为恰切。但是,随着对训诂学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更为恰当的训诂学体系不是二分而是三分,即把音义部分独立出来,或更能体现训诂学的本质特征。音义之独立古人即已有此认识,代表性的音义书始于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谢启昆《小学考》把传统小学书分为“训诂、文字、声韵、音义”四类,可称卓见。周祖谟(1988)亦指出传统小学一直有此四分说。据此,笔者主张的训诂学新体系是“古籍训解学+古汉语语义学与词汇学+古汉语音义学”三分说,换言之,训诂学共有三个分支。本文确认和命名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就分属于这三个分支。顺便说明一下,关于古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区分,二者无明确界限(蒋绍愚2005),学界迄无共识。本文则完全遵从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和《汉语史稿》(1957—1958)所界定的体系,大致分野是: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常用词、同类词等属于古汉语词汇学范畴,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词义的更替等属于古汉语语义学范畴,这些也都是传统训诂学家所涉及的内容。至于四声别义和同源词等内容,则划归古汉语音义学范畴。另外,我们把某些理论做了归类,形义关系下辖三个理论,同源词下辖五个理论,或更能够体现各理论之间的联系。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的类属如表1所示,此表分三栏,第一栏是训诂学理论的类属,第二栏是训诂学理论的名称,第三栏是该理论的提出者或推阐者,下文将按此顺序分别对各个训诂学理论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