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描述统计:身份传播时代微博意见领袖表达的边界与思考》

《表3 描述统计:身份传播时代微博意见领袖表达的边界与思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身份传播时代微博意见领袖表达的边界与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偶像”在早期是一种被人们用来供奉的雕塑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含义早已发生改变,现在主要用来指人们崇拜或仰慕的对象。不管是本意还是延伸意义,“偶像”都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赋予所指对象崇高的身份。目前,互联网上活跃的意见领袖多是演艺明星、网络红人、某个领域内的知名人物等,特殊的身份符号使他们积聚大量粉丝,成为部分网民眼中的偶像,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和推崇,即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心理情感需求和心理现象,具有心理认同与情感依赖,具有自发性、感情性和认同性,表现为“偶像”的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17)基于这种崇拜心理,个体对偶像容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信任,进而会产生追随和模仿行为。如在对212名意见领袖在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的微博多个指标月均值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现,表3中这些意见领袖的平均粉丝数量超过460万,平均每个用户每月发布11959.19条微博,微博原创率平均为0.33,平均评论数最高被转发9018.09次,评论10371.06次。这说明意见领袖活跃在网络空间中持续输出内容,即便内容原创率不高,依然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对其进行评论与转发。具体到网络生活中,微博意见领袖都有各自的拥趸,无论站在哪种立场,都会有追随者为其欢呼,他们之间的论战也不仅仅是双方的观点不合,更是各自的粉丝之间的较量。这种崇拜心理机制下的个体容易陷入信息盲从的境地,主动放弃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成为舆论漩涡中被动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