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实验钢获得近全贝氏体组织(≥90%)的最小(VBL)和最大(VBH)冷却速度的汇总》

《表2 实验钢获得近全贝氏体组织(≥90%)的最小(VBL)和最大(VBH)冷却速度的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钒及奥氏体化温度对Mn-Cr系贝氏体型非调质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膨胀曲线并结合组织和硬度结果绘制的实验钢在不同Tγ下的CCT曲线见图9,表2给出了获得近全贝氏体组织(贝氏体含量不低于90%(体积分数))时的最低(VBL)和最高(VBH)冷却速度。可见,不同Tγ下实验钢的CCT曲线均存在高温、中温及低温相变区,且各相区相互分离。在相同的Tγ下,两种实验钢的CCT曲线总体相似;Tγ从900℃提高到1 050℃,高温的铁素体+珠光体相变区及低温的马氏体相变区缩小,中温的贝氏体相变区则右移扩大;继续提高到1 150℃,除高温的铁素体+珠光体区有所缩小外,CCT曲线变化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Tγ=900℃时,MnCr和MnCrV钢获得贝氏体组织的冷却速度区间分别为~0.17~8.8℃/s和~0.17~17.6℃/s,但此时难以获得全贝氏体组织;当Tγ提高到1 050℃时,在低至0.08℃/s的冷却速度下即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且可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继续提高Tγ到1 150℃时,则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的最低临界冷却速度明显降低。对比MnCr钢与MnCrV钢的CCT曲线可知,V元素扩大了获得贝氏体组织的冷却速度范围,在Tγ=900℃时最为明显,同时使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范围扩大(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