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17—2018年不同类型晚稻产量构成差异》

《表3 2017—2018年不同类型晚稻产量构成差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差异与年份存在显著互作(表3)。不同类型晚稻品种有效穗数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依次为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2018年常规粳稻>籼稻);其中籼粳杂交稻显著低于籼稻,2017—2018年分别降低26.1%和28.8%;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间差异不显著(2017年常规粳稻除外)。每穗粒数则为籼粳杂交稻>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最高(平均289.5),分别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晚籼稻高127.3%、90.6%和64.9%;与晚籼稻相比,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分别降低26.6%—28.4%和8.4%—18.9%。不同类型品种库容差异与每穗粒数类似,并表现为籼粳杂交稻(平均63.6×103·m-2)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晚稻,其次为籼稻(平均53.1×103·m-2),常规粳稻最低(平均36.9×103·m-2)。结实率变幅在60.7%—77.2%,总体而言常规粳稻(75.0%—77.2%)要略高于杂交粳稻,并显著高于籼稻和籼粳杂交稻;2017年籼粳杂交稻略高于籼稻,2018年略低。千粒重上,籼稻和籼粳杂交稻无显著差异(22.5—23.0 g),但均显著低于粳稻(常规粳稻平均26.4 g,杂交粳稻平均27.7 g)。综上,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多、千粒重大、穗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