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变迁研究的数据来源》

《表1 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变迁研究的数据来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学术制度变革与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变迁——来自我国6类项目人才履历的实证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前面数字为确知流动年份的样本量,后面数字为推测出流动年份的样本量。

本研究将学术流动定义为大学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发生的工作机构之间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将上述6类项目人才简历信息的挖掘过程分为3个阶段:(1)在线抓取简历与流动变迁信息的提取。2019年5月初至9月中旬,课题组通过获批项目人才的官方网站、人才所在机构官网、个人主页等途径抓取公开的简历信息。与此同时,依据工作简历信息判断项目人才在正式入职后是否发生了流动及流动时间,建立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数据库。(2)校对与筛选信息。由于项目人才的工作经历较为复杂,课题组在完成初步的数据抓取与匹配后,对数据进行了校对,持续时间为2019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校对完成后筛选出有流动经历的样本3 520份。由此可知,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平均流动率为36.92%,各类项目人才的平均流动率依次为院士50.68%、“长特”50.13%、“杰青”40.34%、“青长”21.67%、“青拔”16.04%、“优青”19.62%,详见表1。(3)缺失数据的补全。在3 520份有流动经历的样本中,能够获得具体流动时间的样本量为3 134份,为保证数据结构的完整性,对无法获知具体流动时间的386份履历用学者刘进的流动时间推测公式[8]进行预测,这与对数据的校对同时进行。推测公式为P=[(2018-Y1)-(2018-Y2)]/N,其中P为某类项目人才的平均流动率,N为流动次数(在公式中取定值1,本研究对项目人才流动次数的统计分析也显示绝大多数项目人才流动次数集中于1次),Y2为流动时间,Y1为首次入职时间。因此,当知道了项目人才的首次入职时间后,便可推测出其流动时间。运用此公式共推测出102份样本的具体流动时间。由此,共获得3 236份样本的具体流动时间,占流动样本的91.93%,这构成分析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变迁的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