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药物输送系统中的里程碑产品》

《表1 药物输送系统中的里程碑产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数据分析1980—2019年药剂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科学,在制药过程中,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对剂型和药物输送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创新。到目前为止,现代药物输送系统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1950—1980年被称为第一代现代药物制剂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发展口服缓控释制剂与透皮贴剂等,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2]。1952年,史克必成公司(Smith Kline Beecham)成功开发了首个右旋安非他命12 h的口服缓释制剂,该制剂的推出实现了患者每日2次或者每日1次服药,延长给药间隔,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基础缓控释输送系统理论(溶出、扩散、渗透和离子交换)逐渐被建立。同一时期,缓控释理论也被用于开发每日1次或者每周1次的透皮给药系统[3],1979年首个透皮贴剂(Scop?)成功上市。1980—2010年被称为第二代药物制剂阶段,这个阶段药剂界开始转向一些先进药物输送系统的研发,比如脂质体、纳米粒等[1-2]。与第一代产品不同的是,第二代药物输送系统更加注重按需“精准给药”,比如脂质体、纳米粒以及注射微球等。然而,相比于第一代,由于更为复杂的生物障碍,第二代药物输送系统的临床产品较少。2010年后,药物制剂更多与计算机联系起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比如3D打印药物、数字药物、芯片插入药物等。药物输送系统中的里程碑产品[4],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