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国内学者在翻译研究中对意识形态的划分(不完全统计)》

《表2 国内学者在翻译研究中对意识形态的划分(不完全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内翻译意识形态研究(1998-2018)——基于NoteExpress的可视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翻译学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如王晓元(1999)、王东风(2003)、李霞(2003)、蒋骁华(2003)、杨琍玲(2013)等分别引用了西方政治家、哲学家及翻译学者的定义。二是借用工具书定义。王友贵(2003)、蒋骁华(2003)、王东风(2003)、李琴(2009)、林晓琴(2012)等分别引用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韦氏大词典》《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中的定义。三是作者个人界定。如黄睿、孙青(2008),刘金玲、李楠(2014),汪晓莉、胡开宝(2015)等。四是在论证时,未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如张小波、张映先(2006),柳鑫淼(2011),崔娟、刘军显(2016),耿强(2017)等。此外,不少学者还对意识形态类别/层次进行了划分(见表2)。划分结果从侧面反映了他(她)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及内涵把握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