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02—2018年GDP、社会融资规模与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单位:亿元;》

《表1 2002—2018年GDP、社会融资规模与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单位:亿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占比1”是指我国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占比2”是指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

如表1所示,从绝对量上来看,2002—2013年我国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早期发展阶段,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2009—2010年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期间,影子银行在向实体经济中潜在风险较高且信贷不足的行业提供资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但由于2013年银行业“钱荒”和2014年部分信托产品发生到期兑付危机等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使得2013—2015年影子银行规模急剧下降。2015—2016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实体投资成本增加,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规模抬升。与此同时,影子银行内资金链条拉长、杠杆率的提升加剧了经济波动,资源错配现象严重,金融市场风险积聚。自2016年7月以来,“金融去杠杆化”与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实施,使得2016—2018年影子银行规模持续下降。尽管影子银行债务规模起起伏伏,但2002—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持续不断地增长,从2003年的137 42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00 310亿元,16年间增长了将近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