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监测点2和3的径向位移实测值》

《表1 监测点2和3的径向位移实测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改进西原模型巷道围岩流变参数反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平方和最小,得到模型相应参数值。由于现场条件限制,与5测点相关的收敛数据均无法测得。通过巷道实际监测数据以第一次测量数据为基准,对后续测量数据取差进行记录,可得1–2,1–3,1–4监测点之间的收敛值,如图4所示,将收敛值加上基准值即1–3监测点之间的实际距离d13,1–4监测点之间的实际距离d14等。由监测布置图3可见,监测点3到圆形巷道中心的距离d3近似。由图3可见,1–5点的距离近似为2d3,2–5的距离近似等于1–4测点之间的距离,由此得测点2到圆形巷道直径的竖向距离。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算出监测点2竖向投影点6到监测点5√的水平距离d65,因此监测点2到圆心的距离d2=d226+(d65-d3)2,由此算出监测点2和3到圆心的距离值d2和d3。读取第一次测量数据值,计算初始时刻监测点2和3到巷道半径的距离,并以该值为初始值。将d2,d3的值分别减去巷道半径值和初始值,即测点2和3的径向位移值,如表1所示。采用Origin软件将测点2和测点3位移值的平均值进行非线性拟合,对蠕变参数进行初始识别并赋值,通过上述算法反复迭代反演,由此获得蠕变参数如表2所示。将所得的蠕变参数代入到式(24)中,计算得到巷道围岩径向位移,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实际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其围岩的蠕变特性。在t 25 d时,巷道径向位移速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当t>25 d时,巷道径向位移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