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哲学范式与语言观:张力、定位与协商——后现代视域下跨文化研究的演进与拓展》

《表1 哲学范式与语言观:张力、定位与协商——后现代视域下跨文化研究的演进与拓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张力、定位与协商——后现代视域下跨文化研究的演进与拓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是甄别范式差异的重要资源。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现代性和后现代视角对于语言观的迥异解读(见表1)。在现代性范式之下,语言和文化被看作是独立实体,因此,形式和结构成为关注焦点,而具有张力的交际过程和实践被边缘化。受到形式化的语言观的影响,个体语言发展往往被视作线性趋势而忽略特定情境下语言功能的不同作用。此外,形式化语言观将认知和理性视作交际核心,忽略态度、心理和感知等非认知因素对交际的共同作用。现代性语言观看重社会的同质性,即使考虑差异,也是将其视作核心形式和规约的变体。因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语法的准确性。相反,后现代跳脱出对语言和文化内部和深层的关注,将目光转向外部情境资源。在理解交际时需要考察“主体如何应对特定情境的意义和价值观,如何吸收、借用、抵制和改变不同社区的符号意义”(Canagarajah 2012:127)。语言、社区和文化的异质化特征凸显,个体需要利用语用、话语和社会语言视角下的协商策略。为了能适应后现代全球化的进程,个体需要摆脱现代性语言和文化观的束缚,关注异质性、流动性、融合性和嵌入性(Canagarajah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