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前后对比》

《表1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前后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降低汽车内饰件用聚氨酯材料VOC的措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目前,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内饰材料大多采用聚氨酯材料,其中包括汽车方向盘材料、汽车座椅材料、汽车扶手材料、汽车密封条材料、汽车顶棚材料、汽车侧板及门板材料等。据实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每台汽车应用的聚氨酯材料大约在20~60 kg,我国汽车制造领域每年大概需要70万吨的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材料的应用相比于传统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广泛应用聚氨酯材料生产汽车内饰件时也应该将该材料释放的VOC问题重视起来,具体包括小分子的醛和苯、小分子非反应型有机硅泡沫稳定剂以及聚合物多元醇中残留的苯乙烯、丙烯腈等。如果这些有毒物质一旦超出人类所能承受的标准,势必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各国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VOC排放,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汽车业发展的标准。俄罗斯于1999年率先制定了限制汽车内部污染物排放和评价的标准,即通过《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来科学控制汽车内饰材料应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也在2002年制定了关于VOC等物质的检测标准,以此来有效控制汽车生产领域的VOC排放量。同样,作为汽车生产大国的日本在2005年也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该指南中明确规定了汽车内部VOC的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以推动汽车生产商将VOC控制在科学健康的范围内。作为汽车制造领域后起之秀的韩国在2007年也对本国汽车制造业颁布了汽车内部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同样也对新车生产过程中VOC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际标准化组织也于2007年发布了VOC检测标准,但检测标准限值尚未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在汽车内部VOC控制领域制定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是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第二个是乘用车内部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对两项标准进行了系统性修改,其中包括强化标准的执行力度,缩减了检测标准的限值,检测标准的前后变化对比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