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样地概况》

《表1 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样地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分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研究选择同一面坡、立地基本一致的铁矿废弃地,设置3种恢复模式处理。其中R1模式:于2010年3月仅采取撒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子;同一面坡其余废弃地于2015年9月进行机械化整理,边坡采取一系列的工程稳定措施,开设排水沟和排洪沟,并在表层形成30 cm左右客土改良土壤结构,分别设置2种恢复模式。其中R2模式:2015年10月采用撒播马尾松及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等混合草种,部分未覆盖迅速进行补播;R3模式:撒播黑麦草(Lolium perenne)草籽作为先锋草种实现快速矿区表面的快速覆盖,2016年3月撒播宽叶雀稗、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及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ntha)等灌草种,同时种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及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等乔木树种,乔灌草保存率95%,部分零星死亡迅速撒播草籽或补植。另选择同一面坡,立地基本一致尚未恢复的样地(R0)作为铁矿废弃地恢复的初始状态;并选择周边未开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样地(CK)作为对照。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样地概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