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样地基本概况:红壤区灾害受损不同林型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

《表1 样地基本概况:红壤区灾害受损不同林型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红壤区灾害受损不同林型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26°15′-28°19′N,117°00′-119°17′E),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降雨量1 430-2 032 mm;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谷地沿河流交替分布,境内溪河数量众多,径流量大,源短流急,河道坡降陡,容易暴涨暴跌发生水灾;土壤为吸水性好、排水性差、抗冲性差的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红粘土,陡坡(>30°)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变形失稳,发生山地灾害[2].在2010年7月根据洪涝受灾区实地考察情况,选取南平市分布最广的毛竹林、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3种林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了30 m×40 m的毛竹林受损样地、杉木林受损样地和次生阔叶林受损样地,每块样地设置3个2 m×2 m的样方,每个样方设置3个20 cm土壤坡面作为重复,每个坡面取0-20 cm的土壤全样约500 g,在4℃条件下保存带回实验室.在2017年,在各林型受损样地附近设置相同大小的同林型未受损样地,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取样作为未受损的土壤样品,并对原受损样地采样作为受损后自然恢复的土壤样品.主要样地概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