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地震灾区不同气候区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样地概况》

《表1 地震灾区不同气候区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样地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震区生态恢复初期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特征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汶川地震受灾区主要分布有两种气候类型,分别为干旱河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表1).干旱河谷气候区样地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地理位置102°51′-103°44′E,30°45′-31°43′N,平均海拔1 325 m;该地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11.2-12.9℃;干湿季明显,干季平均降雨量90.5 mm,雨季平均降雨量425.2 mm,年降水量515.7 mm,但是由于蒸发量大(全年蒸发量高达1869.3 mm),全年水分亏损严重;基带土壤为棕壤和河谷褐土,土层较薄[15].灾区治理工程措施于2010年开始实施,在坡脚处构建挡土墙稳定坡面,从坡脚往上每隔3-5 m高度在同一水平线上布设铁网石笼,用于固土,防止土层滑落.其中,受损治理样地设置在滑坡体上,表面着生的植被类型为典型的先锋群落,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等为主,植被覆盖度约为55%;未受损样地设置在受损治理样地相近处,海拔1 260 m,受损治理样地在汶川地震前与其植被类型保持一致,震后整体保存完好,本研究将其视为受损治理样地震前的未受损状态.未受损样地地表植被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刺果蔷薇(Rosa acicularis)等多年生草本和低矮灌木为主,植被覆盖度约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