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08—2017年广西各区域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及其分解》

《表3 2008—2017年广西各区域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及其分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西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趋同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中每个数据都是取2008—2017年变化的均值。

除了对年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还运用DEAP2.1软件测算,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还测得2008—2017年广西12个市蚕桑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表3),并基于区域视角对广西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空间变化趋势和增长结构进行比较。由公式(1)可知,广西各区域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是由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2008—2017年,纯技术效率下降0.3%,技术进步上升4.7%,规模效率上升0.2%,而三者作用下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上升4.6%,广西蚕桑产业各区域总体处于技术进步主导下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状态。2008—2017,在广西12个行政市中,全要素生产效率进步状态从高至低排名依次为贺州(1.127)、桂林(1.085)、百色(1.057)、南宁(1.054)、钦州(1.042)、梧州(1.038)柳州(1.037)、玉林(1.035)、来宾(1.030)、河池(1.026)、崇左(1.025),而全要素生产效率处于衰退的仅有贵港(0.996),但是也十分接近前沿最优的状态。这与广西大部分年际全要素生产效率处于前沿最优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究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区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开展蚕学基础研究,加大对蚕桑种质资源引进收集与新品种选育研究的力度;二是推广部门通过载桑养蚕新技术示范集成创新与推广,创新集成如桑树冬夏剪伐丰产高效措施与综合防控蚕病、高温催青与饲养管理的亚热带蚕桑种养生产技术模式;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研发与完善标准化省力化实用种养技术,研发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线,完善新型养蚕的配套技术。在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应以上措施也说明表3中有3个城市纯技术效率未达到前沿最优,但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却只有1个城市未达到全要素生产效率前沿最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