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光质处理对马铃薯单叶节段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表4 不同光质处理对马铃薯单叶节段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光质对马铃薯腋芽薯结薯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μmol/mol

Fv/Fm反映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其数值的大幅降低表明植物受到了生长胁迫[12]。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扦插第1天到腋芽薯形成并膨大的第10天,不同光质处理Fv/Fm基本保持在0.8左右,说明在本试验范围内的光照强度下,叶片光合机构没有遭受破坏而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尚未发生实质变化。另外,相同的扦插时间其Fv/Fm在不同光质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另外,qP反映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其数值的高低反映PSⅡ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而YPSⅡ反映光下叶片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所有光质处理,扦插第1天和第3天的qP和YPSⅡ呈较低的水平,扦插第4天迅速上升至最大值,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此外,腋芽薯形成过程中,在相同的扦插天数下,单叶节茎段叶片的qP和YPSⅡ蓝光处理始终高于其他光质处理,红光处理qP显著低于其他光质处理,YPSⅡ在红光和红蓝光处理维持较低的水平。蓝光处理ETR最高,其他处理ETR排序为白光>红蓝光>红光,随着扦插时间的延长ETR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扦插第10天比第1天的蓝光、红光、红蓝光、白光处理ETR分别下降13.87%、15.69%、21.99%、12.78%。